2.1 计算机课程设置培养目标错位
对测量专业而言,测绘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专业核心,而计算机技术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具,在实践环节中起作用[11].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需要能既懂测绘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熟练时候用各种测绘专业软件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以基础知识引导实践内容,以实践方式加深知识理解的螺旋式教育模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于测绘空间数据模型、数据操作等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开设必须基于测绘理论知识进行深化拓展,尤其要注意课程之间的主次衔接和连贯性.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过多的关注客观需要,反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片面的强调知识的掌握和技能强化.
2.2 计算机相关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测绘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偏重计算机理论课程,轻视了计算机实践课程;侧重基础课程的普适教学,忽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深化.导致传统计算机知识同测绘专业的交叉融合内容较薄弱,内在知识体系的衔接不够,无法体现测绘计算机课程的教育特色.
2.3 计算机课程设置时效性不高,教材更新缓慢
我国学校测绘工程计算机课程内容主要借鉴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知识体系,受限于师资水平或者专业背景,一些课程,如C语言,VB语言的教案设计沿用多年,知识陈旧,更新缓慢,已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的步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测绘专业培养体系过于保守,新技术的成果没有及时在计算机课程内容中得到体现和反映;另一方面,借鉴而来的计算机课程缺乏同测绘专业知识体系之间融会贯通,过于强调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力求面面俱到.然而在课时固定的前提下,不加筛选,去重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加重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负担,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自我学习、适应能力的深化和培养,甚至会使学生对重复性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学而非用”,“学而无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3 改进措施
基于上述存在问题分析,本文针对性的提出几点有关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方面的改进措施:
3.1 明确计算机技术在测绘工程专业中辅助工具的定位
依据专业课程总学分提出“5-2-3”的课程设置比例,即传统测绘,包括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相关理论及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占50%,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占比20%,而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课程学分比例占30%.三者之间主次关系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传统测绘课程是本门专业,是培养测绘本科生的立足点,因此占据最多比重;定位导航与地理信息系统是当前信息化测绘框架重点发展的应用技术领域,是传统测绘知识体系的延伸和拓展;计算机技术课程是数字化、信息化测绘发展重要的辅助工具和实现手段,也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按照课程性质划分,计算机技术课程归于应用工具类,其它两种则属于理论知识类,因此,学生逐渐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过程,就是传统测绘和现代测绘知识体系融合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比重划分并非固定不变,其主要目的是从宏观方面明确计算机相关课程在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中应作为应用型的工具,起辅助作用.
3.2 以空间数据为核心,以数据处理为主线,设置有测绘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课程
在确定比重的前提下,还需对计算机课程,尤其是编程基础类课程(如C、VB、C#、Java)等内容进行筛选和去重,避免学生陷入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复学习,将原本依编程语言相互独立的计算机课程根据空间数据处理流程融入到测绘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中,突出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教学的专业特色.例如,在学生首次接触编程语言(C或C++)时,可把重点放和数据处理有关,如变量、函数、数组、指针、文件等基础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通过案例教学法从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测量学原理课程中提取公式算法,作为实验环节的有效补充,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随后开设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如C#或Java)课程时,就可相对的减少基础知识的课程比重,把课程重点、难点转移到如开发环境、界面设计、网络应用、以及测量平差课程等实际问题的应用层面,如图3所示,通过阶梯式课程设置让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为实现以上目标,建议测绘专业讲授计算机相关课程的专任教师应尽量选择具有GIS、测绘交叉背景,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或搭配有项目开发经验的应用人才组成教学团队.
3.3 基于项目情境安排课程进度,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测绘、计算机都是时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仪器操作和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十分迅速.作为高等院校应加强对社会需求、市场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的调查和研究,建立学校与测绘生产单位的合作模式,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针对具体课程,可先安排教师深入测绘单位、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和沟通,基于实际项目或案例,采用项目情景式教学或者开放式实验教学等方法设计课程结构,辅以项目成果建立课程的综合评价机制,结合实践教学等环节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防止闭门造车、主观臆断的教学现象.
3.4 及时吸纳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在地理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及时更新迭代教材资料和实践案例
必修课课程设置相对固定,因此建议在开设选修课环节中加以改进,进一步强调对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能力的拓展,侧重测绘新技术、新方法和相关行业测绘应用及管理等.对于新型技术的吸纳和通过开设专家讲座或学术报告会、产学合作办学、科研转化教学等手段,让学生更多接触现代测绘前沿技术,对包括GPS(RTK)测量、COR系统、激光三维扫描系统、测绘数据库等现代测绘新技术进行较全面的学习.另一方面,可基于国家关键规划背景,结合如房产测量、地理国情监测、土地确权等实际应用探索如无人机、三维全景等新技术的具体应用,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面,使学者能够更好就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曹俊茹,宋振柏.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J].测绘科学,2007(06):196-198+211.
〔2〕周丽娜,谢树春.测绘工程专业中GIS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2007(05):124-126.
〔3〕张桂蓉,李红,马玉宝.浅谈信息化背景下测绘工程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8):2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计算机围绕空间数据为核心培养复合型测绘工程人才——探讨测绘工程专业(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