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破坏性地震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的表现赢得了全国和全世界人民的赞誉,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审视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从中也反应出了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不足。因此,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政府的应急管理水平。就成为一项急需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地震;应急管理系统;GIS
人类社会仍然处于一个灾难频繁的时代,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总会遭遇程度不同的天灾或人祸,例如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2005年印度洋地震海啸等。在我国,努力减轻地震给人民造成的损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分为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各体系相互关联,相互依托。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波川大地震实际,建立一套有减灾实效的破坏性地震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建成后能够快速地应对地震危险区的各项震前应急工作,当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还能够指导灾害评估、应急救援、趋势判定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1 汶川大地震应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抗震救灾的初期响应快速、有效,信息透明、协同应对,但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分级标准及其灾害风险评估标准存在一定的缺陷。国家减灾委灾害救助的先期响应级别是二级响应,级别不够到位,当然当天夜里很快改为一级。这反映出,灾害的评估和会商的不到位,国家无法对灾区的灾情第一时间内给出准确的评估。
第二,这次灾害的初期应对过程中,发挥抗震救灾及其他有关领域专家作用的应急决策咨询机制启动滞后。本来灾害一发生,我们就应该启动有关的专家咨询机制,但直到5月21日,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才宣告正式成立。
第三,我们固有最大的脆弱性是事发前的风险感知往往很慢。我们平常最大的问题是事前的风险感知往往较慢。这次地震的总体震情是不需要逐级汇报的,中央政府可以第一时间获知信息,而其后的具体灾情及其有关次生灾害、其他种类的灾害或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往往都需要逐级向上汇报以后中央政府才能感知。
2 地震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结构
从理论上说,破坏性地震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一是信息收集与管理系统,二是分析会商管理系统,三是应急决策指挥管理系统,四是通信与后勤保障管理系统。然而,由于地震的不可预测性,导致其在预测预警上失去了功能,从而使得应急决策指挥管理系统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也将重点分析这一子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在破坏性地震应急响应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对各类数据资源收集整理、提供查询、编辑等功能,应用有关分析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资源进行分析、会商,一且确定某地区可能进入短临跟踪区,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措施,加强短临跟踪,预报区内或预报区外发生后破坏性地震后,系统的震后应急相应功能立即启动,一方面根据资料情况进行震后趋势判定,快速评估相应系统主要依据根据地震基本要素及发震地区的基本情况初步确定地震造成的损失;如何开展应急救援和现场震害调查等。连接所有子功能的是通信系统,如使用,NET分布式服务从网上收集数据,地震波形数据实时传输、地震应急指挥时的前后方视频会议等。 3 应急指挥决策子系统功能与结构
应急指挥决策系统是本文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的一个最重要方面,重点做好短临跟踪区及破坏性地震发生区的应急工作,能有效减轻损失,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GIS技术建立一套地震应急决策指挥系统,作为地震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计算机论破坏性地震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