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金融银行的创造以及影响研究论文(共4篇)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0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随着当下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让金融银行模式产生了一些根本性的重大影响.在进行支付结算、存款信贷、资产管理等领域挤压传统银行市场份额,传统银行只有利用自身优势,改革创新,才能赢得属于自己的市场地位.本文就针对金融银行的论文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番。


  第1篇:互联网金融、银行竞争与流动性创造


  邹伟1,2,凌江怀2,赵小军3(1.珠海市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系,广东珠海519000;2.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1400;3.平安银行济南高新支行,山东济南250101)


  摘要:利用2006—2015年中国银行业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研究互联网金融、银行竞争与流动性创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P2P等互联网金融对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冲击较大,对其流动性创造具有挤出效应,但同时也倒逼国有控股银行更加重视长尾市场,增加流动性创造。提高国有控股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能够增加流动性创造,具有“风险吸收效应”。我国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具有顺周期的特征。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快改革步伐,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政策制定者在鼓励竞争时,要在流动性创造降低与消费者福利增加之间进行一定的权衡,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流动性风险监管。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竞争;流动性创造;脆弱渠道假说;风险吸收效应


  一、引言


  最近几年,以第三方支付和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去中介化”“泛金融化”和“全智能化”的挑战(袁博等,2013)[1],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章连标等,2013)[2],提高了传统金融包容水平,改变了传统金融形态的货币流通途径、信用方式和信用评级系统,促使货币市场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改变了经济的资金运作模式(周华,2013)[3]。由此引发的技术脱媒、渠道脱媒、信息脱媒、客户关系脱媒,使得互联网金融在不断扩展传统金融边界的过程中,逐步与商业银行在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领域开展竞争(邱峰,2013)[4],商业银行面临被边缘化和优势逐渐被蚕食的风险,这不仅改变了整个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王筠权等,2013)[5],也深刻影响着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


  为经济社会创造流动性是商业银行重要职能之一。商业银行通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高流动性债务,或通过贷款承诺和其他信用方式,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流动性,促进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由于经济的过快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国际资本的流入等原因,我国一度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2011年开始,货币政策逐步转向紧缩,M2增速从2009年最高点的28%跌到2012年的14%,之后持续的稳健货币政策,使M2增速始终维持在最近十年的低位,2014年M2增速一度下降到11%。2013年6月,我国银行业出现了“流动性危机”(钱荒)。除宏观政策外,银行在竞争压力下过度使用杠杆,通过信用证、租赁或其他非正式贷款方式(影子银行)发放的贷款超过正常渠道贷款规模(陈利锋,2016)[6]以及普遍存在的拆短贷长所造成的期限错配是造成结构性资金紧张的重要原因。


  互联网金融改变了银行业的竞争格局。竞争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目前存在两种假说:一是Petersenetal.(1995)[7]的“脆弱渠道”假说,银行竞争可能降低了银行平均利润率,增加了银行经营的脆弱性,导致银行降低流动性创造。二是Carbo-Valverdeetal.(2008)[8]和Loveetal.(2012)[9]的“价格渠道”假说,银行竞争影响了商业银行定价策略,导致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利率(或实际存款利率)上升,增加了贷款和存款需求及流动性创造。


  本文利用2010—2015年我国21家商业银行面板数据,借鉴Bergeretal.(2009)[10]、孙莎等(2014)[11]的方法衡量流动性创造,并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以P2P交易规模、勒纳指数作为解释变量,采用SYS-GMM方法,研究互联网金融、银行竞争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说


  以第三方支付和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巴曙松等,2012[12];吴晓求,2014[13]),虽然短期不会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产生影响(宫晓林,2013)[14],更不会彻底颠覆传统商业银行(褚蓬瑜等,2014[15];李渊博等,2014[16]),但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发展促使渠道、资金、信息和客户关系等加速脱媒(宫晓林,2013)[14],第三方支付和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存贷款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王硕等,2015[17];郑志来,2015[18];郑霄鹏等,2014[19])。


  自从Diamondetal.(1983)[20]提出流动性创造概念以来,出现了两种衡量方法。一种是Deepetal.(2004)[21]提出的计算方法:流动性转换缺口等于流动性负债与流动性资产之差除以总资产。这种方法得出的是相对指标,没有具体数值,忽略了资产负债表内部结构,也没有考虑表外业务等事项。另一种是Bergeretal.(2009)[10]从流动性期间转换的视角出发,依据业务期限、变现能力、交易费用等将银行资产、负债、权益和表外业务划分为流动性、半流动性和非流动性,并分别赋予权数,加权求和得到流动性创造数值。相比第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获得了更多学者的认可。前期文献利用这一衡量方法,从银行内部和银行外部两个角度,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银行内部因素,主要集中于过度贷款和资本因素。从银行整体来看,贷款过度增长,提高了流动性创造。国有控股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越高,流动性创造也越高,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与流动性创造呈负相关关系(邓超等,2015)[22]。资本被认为是银行抵御不利冲击的缓冲器。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经营稳健和潜在风险的重要指标。“金融脆弱挤出效应”认为银行如果资本水平较高,会挤压银行存款,减少流动性创造,银行资本与流动性创造互为负向关系,更多的资本要求在减少金融波动产生的效用和增加流动性创造产生的效用之间进行比较(Horvathetal.,2014)[23]。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与流动性创造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资本提存比率较高的银行,流动性创造将因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增加而增加,具有“风险吸收效应”(Covaletal.,2005[24];Bergeretal.,2009[10])。但也有观点认为,银行资本较少为贷款人提供了一种刺激,即激励贷款人拓展贷款业务,增加了流动性创造(Gortonetal.,2017)[25]。Bergeretal.(2009)[10]发现资本变化对不同资产规模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是不同的。国内文献中,王露璐等(2011)[26]、周爱民等(2013)[27]、孙莎等(2014)[11]利用我国银行业数据,分别从不同角度验证了两种假说,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最近的文献表明,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创造之间关系不显著(邓超等,2015[22],王周伟等,2016[28])。银行外部因素,主要涉及货币政策、金融危机、金融制度和经济增长。紧缩货币政策会降低银行流动性创造,但对大银行的影响不显著(Rauchetal.,2009[29];Bergeretal.,2014[30])。进一步讲,紧缩的货币政策会降低银行表内流动性创造,提高表外流动性创造(李明辉等,2014)[31]。每一次金融危机的过程都伴随着银行流动性创造由过剩到紧缩,银行流动性创造逆转成为金融市场的周期性规律(李卓琳,2010)[32]。特别是在银行主导性金融制度下,银行流动性创造较为活跃,往往呈现逆周期特征,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尤为突出(李泽广等,2015)[33]。银行流动性创造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在金融危机中这种效果依然存在(Bergeretal.,2017[34];Fidrmucetal.,2015[3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金融银行的创造以及影响研究论文(共4篇)在线全文阅读。

金融银行的创造以及影响研究论文(共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jingji/122238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