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如上所述,行为经济学的特征是将人们的心理行为特征结合到经济理论的研究中来。行为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是社会中的人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客观化形式外在表现出来的对经济刺激的主观反应。经济刺激,如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税收以及经济信息媒介等,是经济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经济行为不是经济刺激的直接映射,其间还需要经过一系列中介变量的作用,这些变量包括个人目标、价值观念、期望、认知方式、收集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对经济政治问题的兴趣等。经济刺激通过中介变量的加工制作形成经济行为的意向,而意向的外在显现才是人们所能看到的经济行为。基于这样的观点,行为经济学家认为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应该从经济行为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从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人手,探索一种经济现象与其它经济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寻找经济过程中由此及彼的运动轨迹,揭示经济现象和本质。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逻辑与传统经济学相反。传统经济学是首先假设理想状态然后放松假定逐步靠近现实状态;而行为经济学则是关注社会经济的现实状态,即“实际发生了什么”,然后寻找出现实状态的深层原因。
行为经济学认为,传统经济学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种死板的假设基础上的,即认为“个人具有稳定和连续的偏好,并用完全理性使偏好最大化”,这一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人们会合理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因而经济的运行也具有自身的“理性”,所以经济学应是“没有道德”的科学。由此,一些主流经济学家主张把经济学当成如同物理学一样的科学,主张用实证的方式建立模型或数字方程式。行为经济学认为这种假设是不现实,并且在现实的实践中经常受到背离。行为经济学认为,从李嘉图、马克思到凯恩斯,其实几乎所有伟大的经济学家都是把复杂的心理学纳入自己的思维之中的。经济学必须承认,人也有生性活泼的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在现实的经济实践中,人本身就不是完全“理性”的,因此经济活动本身也不是完全“理性”的,如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和股票市场上的非理性行为就都是很好的例证。莱布森(David Laibson)认为,经济人完全理性意味着当人们能够预期金钱收入但尚未收到时,他们是能够相当理性地在消费和储蓄上作出规划的,并且在有限的刺激下,人们愿意储蓄和推迟开支,从而企业可以利用这些储蓄进行投资,推动整个经济增长。但是当钱真的来到时,人们的意志便崩溃了,钱往往立即被花掉,这就是所谓的“夸张贴现”。因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要大于长期贴现率,夸张贴现率正是抓住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合乎理性的在一生中对开支和储蓄统筹安排,而是从年轻到年老都负债。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发现,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卖出已有利润但股价仍在上涨的股票,又常常死抱着已亏损而且股价持续下降的股票,这两种行为均是非理性行为。又如股票市场不是对公司的现实,而是对投资者情绪作出的反应,而人的“表象”思维、心理定势、环境影响往往是导致并不理性的错误。
按照传统经济学家的假设,当人们面对不确定时,他们会根据概率规则形成正确的主观可能性判断。但研究者已经证明了很多人在不确定情况下所作出的不合理判断。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曼(Amos Tversky & Daniel Kahneman)通过指出人们在判断时依赖于“拇指原则”,即人们是依据经验等应付当前的复杂工作。这些经验往往相当有用,但也会导致严重的、系统性的错误,形成偏差。如在一项对贴现交易经纪公司的研究中,奥德和他的同事布莱德·巴伯(Odean & Brad Barber)有一个重要的发现,1991—1996年,这家公司平均每个帐户的年回报率是17.7%,但那些交易最频繁的20%的帐户(每月交易期证券的 9.6%,而公司帐户的平均水平是6.6%)的年平均回报率只有10%.换句话说,这些最优信心的投资者(说他们有信心,是从他们大量的交易中得出的合理假定)的业绩还远不如那些不如他们“自信”的投资者。象所有的习惯一样,投资习惯也有给人们带来好处的时候,例如人们习惯于在头脑中把那些为房屋的定期还款之类的东西视为是不可动用的。但这样的“头脑计算”的习惯有时也会让人们把钱白白地扔掉。正因为如此,赌徒们在赌钱的时候几乎总是不计后果。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