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投资产权,可能减少在国内的投资,把资金转向其他较为稳定的国家或地区,影响本国经济增长。
二、创造条件,实现公平经济增长 发展经济学最早反映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最著名的论点就是所谓Kuznets猜想。这个猜想形成了著名的Kuznets倒U型曲线:当一种经济从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时,其收入不平等程度将随着早期的经济增长而扩大,随后平稳,最后缩小。但是,对于不平等程度是否会随着经济增长而自行减少,还存在许多争议。我们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措施,改变这种仅有少数人享有成果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使全体人民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即实现一种公平的经济增长。 1.实现参与机会平等 所谓机会均等,即每个人参与社会经济生活,追求收入,获取财富的权利和机会是一样的。但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双轨制的存在,使国民收入要素分配缺乏监控,形成一定数量通过寻租致富的权贵阶层,从而造成人们参与市场竞争和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平等。要实现公平的经济增长,必须首先解决机会不均问题: 第一,加强法制建设,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加快立法,规范经济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收入和黑市经济,使一切经济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第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加强对要素分配的监控,做好市场经济的“守夜人”,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 第三,尽快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民营经济发展,鼓励竞争,取消各种市场准人的限制,取缔一切特权活动,以消除垄断经济和地下经济,同时,打破地方保护壁垒,推进国内市场统一的进程。 2.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当期收入之间的差距表示这一时点上的不平等状况,如果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可自由流动的话,那么,这一时点上的不平等状况必定会被社会的流动性所缓和。当前,现代工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前提与条件。工业化带来的城镇化以及城市化,将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体来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消除对劳动力流动的管制,取消各种人口流动的障碍,如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减少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视,保证外来人口享受和当地居民同样的待遇; 第二,建设统一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强化市场功能,利用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让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第三,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如建立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协调机制,为劳动者提供信息服务,推动劳动力在更广阔范围内流动。 3.推进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 在上文提到的Calor·O和Zeira·J的模型中,人们可以在不减少富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同时,增加穷人的人力资本投资,使经济收敛于较高收入水平的均衡。当今社会,一国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的作用。因此,教育投资即人力资本投资同经济增长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人口数量优势之所以不能转化为人力资源质量的优势,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不发达以及人力资本投入不均。另外,即使农民可以完全自由进城务工,其在就业竞争中也必然处于劣势,因为他们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再就业岗位选择上不可能有太多机会。所以,要实现我国的人口优势,实现公平的经济增长,必须消除人力资本投资上的差异,推进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 第一,重视农村和其他地区的基础教育,加大对这些地区基础教育的投资; 第二,加快职业教育在农村和其他落后地区的发展,增加就业培训机会,使其获得相应的技能和资格认证,扩大他们就业行业和职业的范围; 第三,完善助学贷款机制,加强对来自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以使他们完成学业。 4.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除了通过税收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调控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机制提高低收入者和弱势人群的收入水平。因为这不仅可以改善他们市场竞争的处境,促使新一轮竞争在相对公平的起点进行,而且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承受能力,有利于社会稳定。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保证农民有地耕种的前提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二,进一步规范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将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进城务工的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第三,加快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使社会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要适当向农村地区和城市贫困阶层倾斜,使其真正起到社会安全网的作用。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论公平经济增长(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