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开发生态旅游业 草原牧区由于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历史演变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奇异风光和色彩斑斓的民族风情。在国务院已公布的1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中,民族地区就约占一半,如新疆的天山天池、青海的青海湖等,都是著名的佳景胜地。此外,牧区还有独特的人文社会旅游资源,如历史遗迹和美丽的神话传说,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琳琅满目的民间工艺品和著名的土特产品。把旅游资源开发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用发展高科技的眼光来看待和发展旅游业。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保护生态资源和发挥资源优势,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牧区地域辽阔,旅游资源之间差异明显。因此,牧区旅游业的发展,要作好整体的旅游业发展规划,要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形成自己的特色旅游。同时要抓好为旅游服务的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管理,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发展精品旅游。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等西北区,重点发展历史文化遗迹游和特种旅游。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以乌鲁木齐、西安为依托城市,充分挖掘西北地区文化内涵,做强、做大文物古迹游,适度开展以大漠、戈壁、草原为背景的特种旅游。西藏、青海等青藏高原区,大力培育旅游市场,借助青藏铁路的修建和川藏、滇藏公路改造的契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并推出“茶马古道”产品。重点建设旅游枢纽城市,新建、改造和强化已有的机场,开通多条至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国的国际航线,建设重点景区的航空支线旅游交通和快速旅游公路。大力开发旅游扶贫、生态旅游和探险旅游基地项目及生态环境治理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项目。 四、结束语 寻求生态和经济互动发展,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新发展模式,必然要求人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既遵循经济系统的规律,又遵循生态系统的规律,解决好基于光合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动力机制与基于人们利益关系的经济系统的动力机制的相互结合,形成能够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动力机制,建立起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融合的生态经济系统,使二者互为发展动力,这是实现生态和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在发展牧区经济时,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这个复杂系统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和有机统一。 注释: ① 刘秀光,导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政策性因素,生态环境,2007:127. 参考文献: [1] 梁存柱.21 世纪初我国草地生态学研究展望[J].应用生态学报,2002(6). [2] 罗洪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浅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7(1). [3] 蔡平.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J].齐鲁学刊,2005(4). [4] 陈丹丹,任保平.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 郭旭红.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青海民族研究,2007(1). [6] 潘建伟.中国牧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7] 王晓军.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互动的模式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8] 延军平.草原牧区生态与经济互动途径研究[J].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4). [9] 杨维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链接途径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0]张立中.中国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1]张效莉.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作用机制及其协调优化的理论模型[J].生产力研究,2005(12). [12]赵云芬.浅谈中国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5(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中国牧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问题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