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国内市场同国际市场的融合,最终朝着无国界经济转变的一种过程和现实。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但首先需要转变的是观念。在我国,这一点尤为重要。本文试就当前需要解决的若干认识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不是“开放”的问题而是“融入”的问题
“开放”一词,意指一国打开“城门”,自己走出去,也允许别人走进来,是和闭关自守相对应的,而“融入”一词则是指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主动出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经济的一体化,我国过去面临的是“开放”的问题,建国初期,在经济上贴近苏联,而以苏联为首的经互会,脱离了世界经济主体,实际上是集体的闭关自守;以后既不同苏联来往又不同西方国家交流,搞了经济上的“独立王国”,脱离了国际化进程。结果丧失了多次发展机遇。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外贸易、吸收外资的规模被世界所关注。但目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市场化的改革及全球、区域性、世界性的经济组织有效地组织了各国的经济活动,信息技术使“地球村”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愿意还是不愿意,所有国家都会被“卷”进去。自觉地“融入”其中,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近年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证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
二、经济全球化不是单纯地追求贸易总量,而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国际贸易的规模是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当前世界货物、劳务、资本、科技、信息、劳动力等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加速,其规模迅猛扩大。1990年至1995年间,世界贸易出口平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占世界出口1%以上的货物从1980年至1981年的11种增加到1993年至1994年的21种。这种发展规模是市场经济体制迅速扩张的结果。80年代以来,原有的和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60多个发展中国家,都开展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市场经济并不是天然完美的制度,需要加以规范和完善。发达国家也在进行改革,放松限制,推行自由市场思想,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国目前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还比较繁重。这里特别应注意的是,只有市场化,只有市场经济的规则才是世界经济的共同语言,抛开市场化的改革就谈不上全球化,一个国家的改革可以有自己的特点,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特殊性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不应是刻意追求的目标,否则,会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三、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不是经济侵略,而是平等的贸易关系
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和商品输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流动的必然趋势,是资本积累、竞争和利润最大化的一般表现,正是这种流动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益处,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了大量的外国资金,从而为实现“赶超”战略奠定了基础,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例如,中国在1994年前,科技排位还在28名以后,1997年就已进到第20位。韩国60年代初连一节电池也不会造,现在已成为尖端芯片的重要产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如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曾说过,“自1990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有70%是发展中国家促成的”。而有少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较慢,甚至长期倒退,这也可以说是没有抓住机遇,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化的结果。当然,在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也不都是鲜花。东南亚国家虽然在“赶超”战略方面出现了一些困难,这是经济发展周期的调整问题,不可否认其经济实力的明显增长。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经济全球化与观念更新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