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教育中的很多问题,源于我们长久以来对“育人”目标的偏离。教育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工厂,也不是人才生产的加工基地,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逻辑,对教育异化现象的消解,需要建立在遵从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懂知识、会技术,还要使学生精神丰富、人格完整,培养学生探求“意义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由于我们尚未走出“对物的依赖”的社会形态,再加之市场经济浪潮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双重冲击,教育中还是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功利化”倾向。
在很多教育者眼中,学生的“成功”远胜于“成人”,而“成功”的标准也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与学历水平的高低,“育人为先”则因其难以统一、难以衡量而被排斥一旁,教育被剥离成了“单向度”的知识教育、技艺教育、升学教育,教育过程重记忆而轻理解,重知识而轻道德,重灌输而轻启发,重外延扩张而轻质量提高,人们关注教育,并不在于它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陶冶,而是希望借以满足一些外在的功利性目的:智育不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而是为了考试成绩的提高;美育不是为了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而是为了使孩子在升学时多一些竞争力;体育不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而是为了获得一个考试“加分”的机会,由此,“教育本是要通过考试评价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全面发展,却因为选拔式考试的内容片面和方法简单而衡量不了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在客观上制约并破坏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本是主体创造力再生产的过程,却因为考试的模式化、格式化而驱使学生刻板地做‘八股文’,反而埋没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10]。在这样的过程中,教育与“意义世界”渐行渐远,人的全面发展也在各式各样的“成才”教育中成了一句空话。
教育对“意义世界”的探寻、对物化思维的消解,需要以对人适应性的尊重和对人超越性的激发为基础,需要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
首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将“人”视为教育的对象和结果。一方面,它不再像物化思维那样,把人看做可以随便改造的消极存在物,而是以“人”的眼光来审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把他们当做具有能动生命力的鲜活个体,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倡导师生平等,倡导师生共进,使教师教有所乐,学生学有所长。另一方面,它将教育活动视为对“人”的引出,尽管不忘为受教育者的“成才”创设有利条件,但始终坚持以个人的人格完整、身心健康为基础,强调“成人为体”,“成才为用”。
其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在施教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顺应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扬长避短,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使教育过程能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因势利导,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兴趣及专长,并积极加以引导,从而在兼顾集体进步的同时力争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尊重,能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再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改变重知识习得,轻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受“主知主义”教育传统的影响,偏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考核的各级各类考试一直是我国中小学最为常见的教育评价方式。学生成绩好,便会赢得家长和教师的赞赏,学生成绩差,便会受到家长和教师的惩罚,一些重要的升学考试甚至被赋予了裁决学生一生命运的“权力”。为了考出理想的成绩,很多学生不得不长期沉浸于题海战术当中,以至德育和体育处于相对偏废状态。“以人为本”关照下的教育活动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受教育者不仅要在智力上得到增强,也要在体力、道德等方面得到提升。因此,未来的教育评价方式应弱化教材中心、知识中心、考试中心,既要将评价指标拓展到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突出对学生身心素质的综合考量,又要将评价手段由呈现结果转变为给出建议,突出教学中的发展性评价。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10.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4]莫蒂默·艾德勒.六大观念[M].陈德中,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58.
[5]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8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
[7]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8]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9]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M].陈永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98.
[10]冉铁星.应试教育:教育本质的异化[J].中国教育学刊,1996(6):1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教育:以建构人的意义世界为旨归(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