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课程标准多由学校自主开发,对口高考虽有指定教材,但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高职校和本科校对中职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不甚了解,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主观性较强。同时又因为目前高等教育生源的主渠道还在普高,因而,在课程设置中多数是以普通高中课程为基础。
(三)对口高考的影响
对口高考科目包括文化课、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语数外三门文化课共400分;专业理论和技能各300 分,通常包括本专业核心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受限于考试的时间和规模,对专业课程的鉴定不能面面俱到。然而有些高考不涉及的课程却是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理论知识或技能,放弃不学直接破坏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服装专业高考只涉及四门课程:“服装结构制图”“服装设计基础”“时装画技法”“服装缝制工艺”。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只开设这四门专业课,导致中职毕业生不会识别简单的面料,没有制版的基本能力。
三、课程衔接模式的探索
做好中职与大学的课程衔接,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课程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状态。
(一)专业课程的项目化开发
开发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阶段式模块课程、梯级式课程、工作任务型课程,课程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和针对性。服装专业的课程也可项目化,如男衬衫制作项目,其过程为“设计→款式图绘制→结构制图→打版→裁剪→缝制→整烫”,涉及课程包括“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画技法”“服装结构制图”“服装缝制工艺”。
所涉及课程中,“服装材料”“服装画技法”“服装缝制工艺”为技能课,“服装材料”“服装结构制图”为理论课。项目化的课程可打破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界限,把理论和技能融入项目中。项目化课程广泛实施后可将专业课的内容分为中职项目、高职项目、本科项目,以避免重复学习。
(二)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访谈了解到,服装专业大学教师更关注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而不是各种具体的岗位技能。某服装设计方向的本科院校通过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分析,认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中职应招收美术专业的学生,因为美术专业学生的绘画功底更扎实。中职、高职、本科的专业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能力发展规律。大学生在知识面上应当更宽,在理论上应当更深,在技能上应当更熟练。大学课程应该坚持以中职课程为基础,依据中职学生的文化、专业技能功底,切实可行地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水平。
表1为服装专业定制工考级对工艺文件应用的不同能力要求,不同等级的能力要求存在明显的梯度,中职、高职、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可以此为依据,学生中职阶段掌握的能力是进入大学学习的基础。
(三)改革对口高考,加强引领作用
对口高考对中职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自2008年技能考试计入高考总分后,学生的操作能力大大提高了。不可否认,高考是有力的指挥棒,高考改革能带动中职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导向功能。改革高考的内容与形式,将基础的专业知识和岗位能力吸纳进考试范围,增强命题的科学性,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查,让中职学校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升学做好准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基于对口单招的中职与大学课程衔接探究——以江苏对口单招纺织服(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