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泊,张海燕,王春玲,赵方,王建新
(北京林业大学 信息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针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分析北京林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确定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是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1+2+4”人才培养理念,创建了“一体两翼”的核心课程体系,构建了“4层1纵”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以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为主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
第一作者简介:陈志泊,男,教授,研究方向为物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email:zhibo@bjfu.edu.cn。
0 引言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我国逐渐建立起培养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分类办学体制。这就要求普通高等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培养不同的专业人才。2007年以来,我们借鉴国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经验,对本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根据生源、办学条件等具体情况,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1]和《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2],综合我校及国内同类院校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次调研和研讨,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应用型[3]。我们从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充分挖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探索出适于我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农林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建设提供了经验和范例。
1 创新性地提出了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紧紧围绕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在研究和分析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规格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是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在此基础上,立足本校特色,创新性地提出了符合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的、以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为主的、以“严、宽、能、高”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严”——严谨教学、严格管理;“宽”——宽培养途径,从课内实验实习实践训练、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各种国内外竞赛、公司实习等多途径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能”——突出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高”——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2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2.1 提出“1+2+4”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调查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提出了“1+2+4”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核心——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2条编程主线——“C→C++→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和“Java→Java高级技术”,4个训练途径——课内实验实习实践训练、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各种国内外竞赛和公司实习,如图1所示。
2.2 创建“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一体两翼”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围绕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的提高,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设计相应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和具体内容与要求,从而确立相应的教学大纲。
在知识点的取舍上,坚持了以下几个主要原则,①要符合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特色和要求,②要紧密结合IT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全面贯彻研究初期提出的2条编程主线的思想;③各个课程侧重点相互补充,课程间有很好的衔接性和延续性,并注重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这样,课程核心内容既重视了传统内容,又兼顾了市场方面的需求,也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以提高学生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为主线的核心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图3给出了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2.3 构建“4层1纵”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构建“4层1纵”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锻炼学生。
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建立起完整的“4层1纵”的实验教学架构,即形成基本工具层(C/C++、Java)、基础实验技能培养+应用性(基础实践教学层)、综合性实验技能培养(综合实践教学层)+研究性实验技术培养(创新实践教学层)4层的实践教学体系。1纵即实践教学方法贯彻整个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4所示,并在教学中得到了实际应用,起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2)大力推进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建设一流实验示范中心。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重在实践,锻炼编程能力。因此校内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已有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3]。2007年建设了“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校内实验室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有重点地选择一批基础好、设备先进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与多家软件公司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3)构建了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引领的科研训练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必须锻炼他们的编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因此以科研项目和竞赛为载体,构建了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引领的科研训练体系。从大一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参与到各种形式的科研训练项目和竞赛中。例如参加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组成编程兴趣小组、申请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参加各种竞赛等方式,多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设计并实践了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方法,注重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路线、文献阅读、解决问题的4个基本环节的训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模式,建设精品课程,多方位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1 提出并实践了“即教—即学—即用—再学—再用”的教、学、用联动的教学模式
对于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类课程采用在机房上课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的理论教学与实验课脱节的现象,达到“即教—即学—即用”,边学边练,易于学生掌握编程技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在后续的算法类课程中再一次巩固已学过的编程知识,进行“再学—再用”。这种“即教—即学—即用—再学—再用”的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类课程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学用”脱节的问题,全面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以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为主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