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朝诗坛复古的呈说方式(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然而,何景明并非明代最早由通变复古思想的人,早在他之前的方孝孺就以“入神”为切入点,提到了“变化”对“入神”境界的重要作用。他在《苏太史文集序》中认为“庄周之著书,李白之歌诗,放荡纵恣,惟其所欲,而无不如意”,这种行云流水的恣意,并非刻意学古,而是“其心默会乎神,故无所用其智巧,而举天下之智巧莫能加焉”,达到不刻意而得之的状态,而作者所推崇的恣意妄为,只是心默神会的苦思冥想吗?当然不是,而是“文非至工则不可以为神,然神非工之所至也”的双重努力,只是“效古人之文者,非能文者也”,还必须“惟心会于神者能之”,只有同时达到这两点,即既工于学习又善于思索和领悟,才能达到作诗入神的境地。在他看来“苏子之于文,犹李白之于诗也,皆至于神者也”,那么怎样就至于神,他给出的答案也是通变:“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也。知神之所为,则道自我出矣。”明后期的王世贞强调作诗需要情感,“言为心之声,而诗又其精者”诗歌有心灵的投入,内容的直陈,即使是拟古也不全古,郭预衡评价王世贞“文章虽似摩秦仿汉,但列举事实,言皆有据,指陈利弊,颇见锋芒。如此拟古,无可厚非”。[1]王氏的复古也已经是不全古的通变模仿。
明代是一个以复古为主潮流的朝代,正如袁行霈评论“他们不论高喊复古的口号,还是打着反复古的旗帜,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革除前弊”[2],明代复古的两支脉络,也不能简单的评论孰是孰非,他们也都是为了革除前弊,为了诗坛进步,只是通变思想更加符合儒家传统,更为后人所接受。本文并不要求全面解剖明复古潮流的始末,只是攫取吸收严羽复古思想而衍生出的两条线索:形式拟古和通变主义,去阐释两条复古道路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论点,对明代诗坛一角有更为清晰的洞见和思索。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注释:
[1]郭预衡:《中国散文简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18页。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参考文献:
[1]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杨明等.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陈怡蓉.李东阳《麓堂诗话》的宋诗观[M].台北:辅大中研所,2009:105-128.
[4]万彩玲.钱谦益明代诗学批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齐菲 山西太原山西大学文学院 03000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论明朝诗坛复古的呈说方式(2)在线全文阅读。
论明朝诗坛复古的呈说方式(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