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水资源 水环 水循环
论文摘要:对我国目前水环境现状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提出需水管理、循环用水等对策和施,为实现健康社会水循环提供初步思路。
0前言
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因素之一,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当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特别是人为的水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健康,因此,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污水的处理和回用技术的发展水资源的短缺,水污染的加重是我国当前水问题的两大主要方面。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遏制水污染加剧的趋势,乃至恢复良好的水环境,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1我国水环境现状
根据环保总局2003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七大水系29.7%检测断面属于劣V类水质,32.2%的断面属于Ⅳ、V类水质,只有38.1%的断面满足I一Ⅲ类水质要求;监测的28个重点湖、库,劣V水质占35.7%,V类水质湖库占14.3%,仅有3.6%湖库满足Ⅱ类水质要求。
我国水环境的现状和国家经济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根据经济发展过程我们把水环境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单向型经济。我国工业化初期,工业规模小,水资源相对丰富,水环境容量也较为宽松。工业生产几乎完全采用粗放型模式,“人定胜天”、“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是当时的流行语,经济增长依靠资源高强度开采和消耗,同时高强度破坏生态环境。这个阶段水资源被看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最廉价的资源之一,大量清水被使用后变成污水不加任何处理被任意排放。
第二阶段是“末端治理”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环境容量被逐渐消耗。我国出现资源短缺和大面积污染现象。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继续扩大资源的开采和使用,还通过工艺革新、减少浪费等措施减少资源的浪费,“增收节支”、“开源节流”、“达标排放”是各种媒体常用词语。这个阶段我国水资源短缺日益凸显,水环境质量持续下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这时各地修建大型水利设施、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等,开源成为主要措施。
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逐渐深入,一些地区也开展了雨水利用和污水回用等措施,在工业企业和生活小区普遍开展节水工作,水重复利用率得到很大提高。清洁生产、源头控制、污染预防等概念逐渐传播,但由于大多数人对此缺乏系统深入研究,相关法律、经济、技术等也有待完善,整体上水环境质量仍在下滑。
2水循环措施及对策
按照1997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是2220m32030年人口预计达到l6亿。人均水资源量是1760m3按照国际上一般承认的标准属于用水紧张的国家。根据统计,我国水资源消耗80%淡水用于工业,因此工业废水的回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1)推行需水管理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以需定供”,一个区域需要多少水,供水部门就设法通过开源提供多少水,地下水不够就开采地表水,当地表水不够就跨区域调水。这种模式下,用户需水量增加首先是向供水部门要水,供水部门也愿意修建大型取水工程增加供水量来提高自己的效益。但在大量用水的同时也就产生大量的污水,一个区域的水环境容量存在一个最大值,大量的污水进入到区域水体后必然导致水环境的恶化。
保护和恢复良好的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健康循环,从而实现“以供定需”的管理模式。根据一个区域的最大水环境容量,和近期内污水的处理能力,确定最大排放污水量,最大供水量不超过区域社会循环水量最大值,即最大污水排放量,用户对水量需求增加时,通过用户端来解决,包括工艺改进,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等,实现用户内部和用户之间的水资源循环使用。日本和欧洲国家的城市供水总量没有增加,经济却在持续发展臣在推行需水管理模式时,根据工厂、企业、宾馆、饭店等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限量供水的额定指标,居民按照家庭人口的多少定出生活用水额定指标,在此基础上,对自来水用户采取超量加价收费的措施,用经济手段来促进人们对淡水资源匮乏的认识和节约用水的行动,从而逐步使人们认识水资源的本来价值。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学类我国水环境现状和水循环措施及对策的初步探讨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