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涵洞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实施涵洞技术改造、构筑涵洞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机制、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网络、推广计算机技术在涵洞管理中的应用等内容。
关键词涵洞;管理;措施
涵洞是一种洞穴式水利设施。有闸门以调节水量。根据《清会典·工部三·都水清吏司》记载:“凡工有堤,有坝,有埽,有牐,有涵洞”。还注释:“涵洞之式,有淤洼涵洞,有洩水涵洞,有溉田涵洞。以石为之,墙身砌面石,下为铺底石,上为盖口石,墙后衬砌城甎,馀与石牐同。”可以说,涵洞这一重要的水利设施产生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并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涵洞管理模式日益陈旧[1-2],亟需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笔者现就结合工作中的体会将涵洞的管理措施总结如下。
1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的各种制度。我国对于水利设施保护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水利工作人员,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涵洞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其次,各地应该结合当地水利的具体情况,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如有的地区就专门印发了《涵洞安全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该《管理规定》从涵洞安全管理、涵洞安全知识教育学习、涵洞工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劳保用品穿戴、安全检查以及其他有关安全技术措施等方面对涵洞安全管理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在该地区较好地实现了涵洞的科学管理;再次,今后要紧抓涵洞管理人员的思想工作和业务培训,搞好涵洞管、用、养、修、供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同时通过制度建设与宣传,帮助沿线村民树立起涵洞保护和管理意识,提高涵洞管理人员以及当地群众自觉维护水利设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使工作人员与沿线村民树立起涵洞保护和科学管理意识,才能真正把危害涵洞的行为和情况扼杀在萌芽之中,维护水利涵洞与设备的良好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
2实施涵洞技术改造
当前各地涵洞由于设计单位、修建时间、建造工艺以及工程背景与所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涵洞从工艺到技术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涵洞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大众。因此,在涵洞管理中要通过不断加强薄弱构件、增加辅助构件等措施恢复和提高涵洞承载能力及通行能力,这就需要在涵洞管理过程中不断尝试涵洞技术的改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尝试:一是提高设计标准。随着淮河水文气象条件的变化,防洪标准中的设计组合水位也发生了变化,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88 mm,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大致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内陆。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3~4倍。降水量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80%,使得防洪形势相当严峻;但由于当前涵洞的用料不一,如有的涵洞常用砖、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筑成,按照现行的防洪标准(GB5 0201-94),大部分涵洞普遍存在渗径长度不足、缺乏消能设施等问题,达不到安全运行的要求。可以实施涵洞技术改造,提高设计标准,多推行钢筋混凝土整体浇工工艺,使其更加坚固,并尝试涵洞闸门精细化,多使用系列化[3-4],小型化的铸铁闸门,方便启闭,断绝漏水,保证在各种恶劣气候条件下,涵洞也能正常运行。二是改进闸门启闭形式。当前很多小型涵洞还使用人工启动或半机械启动闸门的方式,建设改进涵洞闸门启闭形式多使用机动启闭或电脑智能化启闭方式,既可减轻劳动强度,又可加快闸门开启速度。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学类涵洞的管理措施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