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2茶叶
回顾绿春茶叶发展历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建设茶园到茶园的荒芜,已历经了几起几落,直到2004年全州茶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在绿春县召开后,县委、县政府把茶叶产业纳入“绿色产业富县”战略目标的重要产业项目,确定把茶叶产业加以培植,进行了规划,出台了政策,制定了措施,加大了投入,使绿春茶叶产业有了长足发展,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7年末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25万亩,茶叶产量达5000t,茶叶产值由2006年的300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7500万元,增长67%,茶农人均增收625元;全县拥有各级各类茶叶技术人员50多人,长期从事茶叶生产经营人员7000人,茶叶受益农户达12000户,80000多人,分别占全县农户总数和总人口的37.2%、45.7%;全县现有茶叶初(精)制加工厂64个,拥有各类初(精)制加工机械224台,年生产总设备能力达10000t。
到2008年产量4049.3t,年产值2024.65万元。同时,茶叶种植科技水平有了较大突破,无性系良种种植大面积推广,玛玉茶、绿春绿茶、绿和茶、龙山春剑、蓝碧等茶叶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在全国的茶叶博览会上屡次获奖。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也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茶叶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4.1.1.3八角、油茶
2002年起,绿春县开始抓八角产业的发展,截止2005年种植面积将达25万亩,并且部份八角已郁闭成效,可进行八角叶油的加工。
到2008年年产量28.6t,年产值17.16万元。
经调查结果表明,绿春县曾在70年代未、80年代初定植栽培过油茶,主要栽植树在海拔1200~1800m之间立地条件优越的村办茶厂周围,呈块状零星种植,地貌分布情况为中山地段。主要种植目的是提炼后的油作为揉茶机等茶叶加工设施、设备的润滑剂,据有群众说,油茶在绿春县的单株产量特高(具体的单产和亩产都未测定过,所以数据不详),但由于当时种植面积少,没有形成规模,加之,加工等条件落后,油茶利用率特低,多年失管理粗放,导致自然死亡或人为更新,目前,境内油茶资源的分布稀少。
4.1.1.4竹产业
绿春县工业发展滞后,但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再加之各族群众有四旁种竹,编制农具自用和出售的习惯,同时生产的竹笋既可鲜食又能加工成笋干或腌制成品出售,只需进行简单培训即能以户为单位小作坊零散加工,然后化零为整进入市场。
采取“以竹代木”,大力发展竹材加工产业化的气候逐渐形成。竹类的用途极为广泛,可用于建筑、家具、人造板、造纸、编织等领域。其材质可塑性强,耐腐蚀、防蛀虫是目前替代木材绝好的首选材料之一。竹子成林后还有其他树种不可替代的防护作用,它不但每年可以收获竹笋创收外,还可以有计划地进行间伐获取竹材,同时发挥维护生态平衡功能,兼具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4.1.1.5其它林业产业
到2008年底:草果产量年2391.1万t,产值6216.86万元;胡椒年产量220t,产值286万元;花椒年产量14.4万t,产值44.64万元。
4.1.2林产化工业
4.1.2.1紫胶
紫胶具有绝缘,防潮,防锈,防腐,防紫外线,粘合力强,易干,易溶于酒精,涂膜光滑,强性好,耐酸,可塑性强,固色好,化学性稳定,对人畜无毒性与制激性等优质性能。被称为胶中之“全能冠军”,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都把紫胶列为战略物资。特别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涂料工业、绝缘材料工业、粘合剂工业、油墨工业、医药工业和食品工业。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虫胶市场开始起死回生,供需矛盾突出。紫胶生产是绿春县的一大产业,早在30多年前绿春县创办了虫胶厂,加工能力初具规模,由于原胶供应不足,加工作业不能终年生产,经济效益上不去而难以形成绿春县的支柱产业,要使工厂能正常发展,原胶的长期稳定供应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山区群众具有丰富的放养和管理经验,为充分发挥自然优势,为培育原胶生产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年度工作计划县林业局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范文(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