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像买鞋,最好选一双适合自己的
在北京乃至全国高校毕业生中,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似乎只有在发达地区、有影响力的单位、有一定的权势依托、有较高收入的状况下,才能取得职业的成功。刘晓明说,这实际上反映了职业成功的路径问题。“是否只有高起点才能获得高成长?如果从低起点做起,是否就难以获得高成长?即使获得了高成长,也将付出比高起点高成长的人更多的艰辛?”
中国企业家协会雇主工作委员会委员汪大正曾专门研究过中央领导成员的简历,发现他们中很多人都是从基层做起,一些人在起步阶段还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煎熬”。这一过程积淀下来的体验,铸就了他们今后“高成长”的素质:坚定的目标、顽强的意志、宽容的心胸、奋进的品格。
但是,从基层做起的想法似乎并不让当下的一些大学生认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一位同学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大学生总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当然应该进管理层、坐办公室,等等,你马上让他进工厂、下车间,他当然是不会干了。”
课题组另一名老师赵炳琴说,把搞管理、坐办公室、当白领看作是向上走,把进工厂、下车间看作当蓝领向低处走,“这种观点未免太陈腐了”。
北方机车车辆厂厂长就曾表示,他们厂最急需的人才是数码机床操控人员。一些工人会操作却不会编程,一些技术员会编程,但因不会操作,编出的程序无法实施。“这种现象启示大学生,或许今后生产力的发展不是靠在办公室中笔下生花,而是在生产第一线的灵感迸发。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今后科技人才的价值恐怕不在单纯白领,而是蓝白领,类似于人们常说的灰领。”课题组的分析报告这样写道。
刘晓明说,“大、名、公、外”作为一种时尚的职业目标,对于某些极为优秀、极具实力的毕业生来说,并非不妥,但对于多数毕业生来说则如同水中月、镜中花。
她认为,选择商品,如买双皮鞋,假定最漂亮的鞋最贵,你就不一定会买它,因为你要考虑“口袋里有多少钞票,还要考虑鞋的式样是否适合自己”。选择职业时,大学生却往往忽略了要从主客观结合的意义上考虑问题。“最理想的就业不一定是最适合的就业”。因为最理想的只是一种主观判断,它不能代替最适合的这一客观现实。反过来说,“最适合的,不一定是最理想的”。最适合的职位,反映了适合个人的素质、潜能,但它不一定符合个人意愿、理想。“高校毕业生由于年龄和人生经验的欠缺,对自我的评估往往高于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评估,这种偏离不仅大于一般成年人,甚至大于其他同龄人。”刘晓明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职场指南最理想的就业并不一定最合适(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