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变违背创造特质的教育方式
第一,淡化功用的心态。以解题技巧和对升学与就业有用知识的传授,来取代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科学兴趣的激发和引导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普遍现象。结果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分的学生,但是却改变不了创新人才短缺的窘境。创新与独立思考能力、好奇心、兴趣、直觉和幻想等密切相关,而我们现在采用的教育方式却违背了这些创造特质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考试技巧的训练下,今天我国学生已经习惯于找答案,而不是对问题背后复杂性的关注与思考。但问题的关键是:在科研与创造活动中,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问题在那里,问题是什么,哪一个问题能够并值得去探索。我们能够预见到答案或结果的,一般都不是大的、创新的问题。因此,与功用性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低端人才一样,功用性的学术也只能产生低层次的、简单性的成果,不可能产生巨大的、跨越式的成果及真正的创新人才。
第二,克服求全的心态。在我国,从小学开始,考100分以显示家长教子有方、教师教学有道。在这种思维惯性下,我们的教育忽视了问题本身及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特点、兴趣、知识的关联性等问题的关注。“不要考100分”,这是多年前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给中国科大少年班的题词,但是直到今天,对这句话真正理解的人并不多。创造本身就是一个尝试并证实错误的过程,剥夺了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其实也就是剥夺了他成为一个创新人才的机会。
第三,以包容的心态,灵活的方式对待创新型的学生。从大量的案例来看,很多创新人才在中小学阶段都不是“标准”的好学生。他们具有许多不令老师喜爱的特征。他们独立性强、性情倔强、情绪外露。他们对强求一致缺乏热情,很多时候,他们有些不合常规。在同伴当中,他们往往以顽皮和有“愚蠢的”想法而著名。另外,由于他们兴趣广泛,喜好去探究那些不是学校课程和考试要求范围内的领域,因此,他们就读的学校和成绩与他们后来的成就并不一致。如高锟、崔琦、丘成桐就读的都是普通中小学,美国化学家李普斯科姆从小学到高中各门课成绩都是C,爱因斯坦、比尔?盖茨都是大学的退学者、启功先生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等等,但是,这些都没有影响他们成为杰出的人才。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教育最忌讳的就是用一种固定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学生。
第四,构筑有利于创造的知识结构。要培养出创新人才,中国教育必须少一些浮躁、少一些急功近利、少一些线性的办学思维模式。在基础教育阶段,抛弃为考试而教的积弊,由关注不同科目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转向关注这些科目的教育价值,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高等教育阶段,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汇通,构筑起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
当然,创新人才的培养还与家庭、社会紧密相关。对于家庭来说,父母给予孩子尊重、理解、信任和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依自己的兴趣作出选择,让孩子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成为其永久的发展动力,要比其他暂时性的强制与激励手段更能够使孩子成为创新的人才;对社会来说,学术自由,竞争而富有弹性的管理,简单而包容的人际环境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出现和创新成果的产生。无论是创新还是创新人才都是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理解都会有一些异同。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博、专结合的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强健的体魄。最终达到为国家、为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这个目的,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达到一个小康社会,而目前,国家正是需要这些创新人才的时候,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会很快做好创新人才工作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思想汇报2010年4月企业党员思想汇报:关于人才培养(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