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懂得“进学之道”。在《学记》短短一千余字的篇幅中,就有七次直接谈到“志”,其中主要有:“一年视离经辩志”;“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君子可以有志于学矣”。它强调为学必须首先教人“立志”,认为这是学者想要成功的动力源泉,是学习的根本。
教学相长 教师,常被看作是知识的象征,没有知识就不能为师,所以知识修养是教师赖以为本的基础,也是赢得学生尊重、树立教师威信的重要条件。因为在学生看来,教师首先应该是学识渊博、专业精深的人。而学生常常又会因崇尚教师广博的学识产生对教师的敬慕之情并产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内驱力。《学记》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它把学识渊博,并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解答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实际问题作为择师的重要条件,认为这是教师必不可少的人格特征。《学记》明确指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还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否定“记问之学”的教师的同时,肯定了“听语”的教师。所谓“听语”,就是能认真听取学生的提问,然后调动自己渊博的知识与纯熟的技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如其分的解答。的确,教师不可能无所不知。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教然后知困”,“知困”后,就会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促使自己广博深入地学习,这样就会“自强”。这种要求教师不断进取的人格精神至今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与学是师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双方缺一不可。对学生来说,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思想道德的提高,不仅需要用正确、系统的理论加以指导,而且更需要有可资效仿的榜样。从这一角度出发,《学记》强调要使学生对教师亲近、热爱,使他们能够“亲其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和为人品格方面都要成为学生的楷模。与“亲其师”相反的是“疾其师”,学生对老师各方面都不感兴趣,不愿意亲近老师。“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弗。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诚如《学记》所言,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教师教学水平差,责任感不强和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师生关系的恶化,不仅在学生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会导致学生厌学、废学,这是劣师、劣教造成的危害。(作者系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作心得教师工作心得:一个教师的人格之道(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