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执法能力障碍。执法能力是确保统计执法任务真正完成的关键所在。但是,在相当一部分地区,统计执法工作任务重、装备差、人员少,而且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统计执法能力严重满足不了执法的需求。一是没有专门的执法车辆保障,执法人员东奔西跑,造成执法工作效率低下。二是没有执法所需的调查取证设备,不利于对统计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对违法单位的违法问题也难以实施证据保全。三是执法人员业务技能不全面,在难以确保全员执法的情况下,统计执法人员就要承担各专业的执法任务,而执法人员还达不到熟练掌握各专业的业务,执法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严格依法监管要剖析执法不足
当前的统计执法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只有认识不足才会设法改进,只有找到差距才能不断提高。
(一)重“单打独斗”、轻“握指成拳”,工作协调不足
“握指成拳”才能彰显执法力量。但是,在统计部门内部、上级统计部门与下级统计部门之间、特别是统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行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统计执法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整合,执法监督难以形成合力。一是统计管理与统计执法协调上的脱节,轻管理重执法或是不管理只执法,统计部门内部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管理与执法的工作协调机制。二是上级检查与下级配合协调上的脱节,下级统计部门为了当地的利益,在配合上级统计部门执法检查时,总是替被检查单位遮遮掩掩,总是以好的方面、准确的数据呈现在上级统计检查人员面前,致使统计执法监督检查得不到真实情况。三是统计部门与其他部门配合对统计监管协调上的脱节,其他部门对下属单位的统计,以完成统计任务为目标,而统计部门也很难与其他部门协调,实施对统计调查的监管,确保统计调查的真实性。
(二)重“被动查处”、轻“主动预防”,工作程序不足
严格控制源头统计调查质量,胜于对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统计工作是事后统计调查行为,对统计违法行为的查处,也只是事后执法惩处,是统计执法工作的一般程序。但这个工作程序已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及时准确地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况,就必须牢牢抓住统计工作的源头,在“被动查处”向“主动预防”的转变上下功夫。改革创新统计执法程序,将“主动预防”这个工作节点前置,制定出一个体现“预防为主”的统计工作监督程序和统计工作制约机制,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三)重“行政手段”、轻“综合手段”,工作方式不足
统计调查质量的提高,仅仅依靠统计执法这个行政手段,是远远不够的,事实证明需要运用综合手段的配合。而在综合手段的运用上,又恰恰是统计执法的“短板”或是空白。第一,没有构建和完善统一的统计工作技术监督平台,运用技术监督手段来限制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措施不足,力度不大。第二,运用精神、物质奖惩的机制不够完备,手段单一,达不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统计单位奖励、制约的目的。第三,运用其他综合手段制度化不落实,挂牌、督办、回访、举报、投诉、通报、考核、曝光等手段,多数只用于典型违法案件的查处,没有全面形成工作制度,不足以发挥其最大效用。这种不足的工作方式,既不利于和谐统计,也不利于法制统计。
(四)重“业务素质”、轻“全面培养”,队伍建设不足
执法队伍建设与管理是统计执法的重中之重。目前,统计执法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部分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不全面。执法人员要么对法律法规掌握不全面,要么是专业业务技能掌握不全面,对统计违法行为要么发现不了问题,要么找不准问题的症结。二是执法人员存在着避重就轻的思想观念。上级没有直接要求的不想查,看得见但管不了的不想查,群众没有举报的不想查。三是执法不到位、不作为,甚至失职、渎职。一些地方的统计执法人员对统计违法问题熟视无睹、不闻不问,缺少执法者应有的责任感。四是服务意识淡薄,为统计单位排忧解难不够。执法人员对统计单位就检查而检查,放弃了在检查中对统计单位的法律、政策宣传教育和引导的大好时机;上级统计执法职能部门,对基层一线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不够,没有建立长效执法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队伍的执法积极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模板范例政论研究:统计局执法工作理念创新(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