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筹谋划,统一步骤,集中兵力打好主题战役。准备充分、步调一致、火力集中是这次主题宣传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活动期间,围绕“三新”主题,市县两级共组织500余名记者到758个村进行采访,新闻媒体新开设栏目28个,发稿1199篇(平均每天发稿30篇),其中市外用稿190篇。鲜明的主题和大容量的信息给干部群众以强烈印象。为使活动主题响亮、贴切,我们曾经考虑过十几个名称,最终从广泛宣传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新面貌,着力展现农村新鲜事、农业新亮点、农民新风采的角度,确定为“新**·新农村·新家园”,这个主题鲜明响亮、通俗易懂、有亲和力,现在市直机关开展活动,有的部门就套用了这个主题。《活动方案》的制定,部里和市直新闻单位也是反复斟酌,2月24日还专门召开筹备会,征求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对启动时间、专栏设置、责任分解都作了统一规定。市直新闻单位还汇编了《新农村建设采编必读》、《“三新”主题报道活动行动手册》,对采编播人员作了统一培训。之所以做这么细致的谋划和统一的要求,是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资讯时代,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受众的独立性、选择性日益增强,而我市的媒体资源却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统筹使用资源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取得最佳效果。
2、贴近农民,贴近需求,精心设计主体互动平台。这次活动中,市县两级和相关部门都十分注重彰显农民的主体意识,努力满足农民的需求,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一是设计了海选“农村十大新事”这一载体。据统计,六个县(市、区)将近40万人参与第一轮海选,共推荐了1307件新事。特别是**,参与人数达到了19万人次。在县(市、区)推荐的基础上,评委会评出30件候选新事,通过媒体公布,又有12.3万名干部群众参与,最终决出“**市十大新事”。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事”海选,在潜移默化中深深感受到了党委政府近年来所办的大量实事、好事,农民群众自己得到的实惠,进一步增强了对党的信任,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收到了很好的形势政策教育的效果。在前不久召开的“新闻宣传工作实效性”研讨会上,省委宣传部高海浩副部长讲,“**‘农村十大新事评选’活动,打破了宣传活动单一的模式,形成了报道配活动、群众广参与的效果,为解决如何互动提供了经验,搞得很好。”并希望我们“每年坚持搞,形成品牌”。二是充分发挥了典型示范推动的作用。各类媒体眼睛向下,十分注意把镜头和话筒对准农民,把版面、时段让给农民,让农民成为报道的主体,让农民唱主角,说农家话、讲农家事、拍农家景,反映农村的新鲜事、展现农民的新风采。广大农民群众反映,“从来没感到党报、党台这么可亲、可近。”为增强媒体对农民的亲近感,各媒体在典型报道上下了很大功夫。全市包括各县(市、区)共推出典型报道954篇,其中发展类340篇,人物类191篇,特色类262篇,经验类161篇,这些典型报道拉近了媒体与农民群众的距离,使广大农民朋友感到新农村建设相关报道可看、可听、可学,激发了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三是开设了热线电话。各县(市、区)以媒体为单位,开设多条热线电话,开设为农服务《城乡对话》、《有问题找阿水》等专栏,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为帮助解决难点问题牵线搭桥。活动期间,市县新闻媒体共接听群众热线电话770余个,梳理群众意见、建议289条。其中不少意见、建议在媒体的牵线搭桥下得到妥善解决,有的引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
3、媒体联动,市县联动,部门联动,营造强大声势。**日报、**晚报、农家报,广播电视五个频道、广电报、信息港网站等媒体同时开设《“新**·新农村·新家园”》专栏和相关的栏目,各家媒体的记者共赴基层采访、相互协作,资源共享,稿件互用,形成了媒体携手、整体推进的宣传格局。各县(市、区)新闻媒体同时开辟“三新”专栏,统一打响了宣传品牌,并积极配合市级媒体开展采访活动,互刊互播节目,提高了宣传效应。特别是在十大新事评选中,各县(市、区)委精心组织部署,广泛宣传,为评选**“农村十大新事”奠定了基础。为深化“三新”主题宣传活动,3月下旬,市委宣传部、市农办、市文联还联合组织开展“四个一百”宣传采风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主题宣传活动的参与面和覆盖面。到4月20日,市县两级共组织454名形势政策报告员赴1352个村宣讲1819场,受众人数达20万余人次,解决问题456个;组织318名书画爱好者赴100个村采风,完成作品650件;组织553名摄影爱好者赴371个村采风,发表作品185件;组织344名文学爱好者赴158个村采风,完成作品339件,把主题宣传活动引向深入、推向高潮。可以说,没有县(市、区)的支持,没有部门的参与,仅仅靠市直新闻媒体单兵突进,是没有今天这样好的效果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领导讲话***在“三新”主题宣传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