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必须正确发挥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福祉,直接关系社会公平正义。推进这些事业,要从指导思想、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坚持体现公益性原则,切实强化政府职责,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特别要不断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负担。调节收入分配、扩大社会就业、加强社会管理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理应更多地承担起责任。同时必须认识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益性事业发展形式不是单一的,运行机制也是不一样的,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包办一切。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性、多层次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不可能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对能够实行市场运作的公共服务,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现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对有些社会事业的发展,政府还没有履行好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而有些社会事业的发展该由市场和社会组织解决的,政府却包揽过多。必须按照政事分开、营业性与非经营性分开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要把那些适合或可以通过市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以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并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四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的关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一要靠增加投入,二要靠深化改革;不增加投入,社会事业就不能加快发展,而不深化改革,增加的投入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所以,必须把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这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明显增加,我国现在有条件较大幅度地增加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社会建设的投入,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同时,要实行有利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对社会发展领域的投入。既要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又要大力调整供给结构,特别要注重向农村、向困难地区、向中西部倾斜,努力改变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合理的状况。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建设领域中事业和产业的关系。既要加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各项社会事业,又要发展那些面向市场需求的各类服务产业,以事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事业,逐步形成社会事业和服务产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蓬勃发展的局面。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与社会领域改革滞后直接相关。必须针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存在的弊端,加大社会体制改革力度,推进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否则,增加投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难以有效地转化为增加公共服务,也难以实现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还要加强社会领域的法制建设,把社会建设和管理纳入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使我国成为社会建设更加发展、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和谐安定的国家,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党团知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