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所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
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板书)
近两年以来,由于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并在实践中提出和实行了许多支援农村、富裕农民、加强农业的政策和措施,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一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宏观环境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黄金时期”。最近几年,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外部制度创新,有力推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二是粮食产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出现转折性变化,粮食安全问题逐渐缓解。三是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农民就业开始逐渐恢复。四是农民收入打破了1996年以来增幅连续下降的格局,出现了8年以来少有的增幅。在收入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消费开始活跃,农村市场也由冷趋暖。
在充分看到“三农”发展的成就以及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制约“三农”发展的因素依然严重。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等等。这些说明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仍然艰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一定要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看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教学提示:这部分谈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如需进一步展开来讲,可引用教学参考之一之内容)。
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方面任务(板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不是今天才有的。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我们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但这个“新农村”是相对于旧中国的“旧农村”而言的。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又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但这个“新农村”相对的是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针对在新世纪里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面对的是新世纪和新要求。这个新要求或者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就是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20个字”的总体要求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又提出了五个大的方面的任务。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的(教学提示:这一部分主要讲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和任务,可引用教学参考之二之内容)。
第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国家“十一五”以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面临的一大挑战。这些年,在城乡发展方面,由于二元经济体制等诸多原因,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这不仅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因素。这次中央全会强调,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而农村的发展照样离不开城市。可以说,我国农村与城市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依赖性正在日益提高,因此,只有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教学提示:此处可以进一步讲一讲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可引用教学参考之三、之四之内容)。没有农村的发展,就不会有中国的发展。在过去的城乡发展中,我们有些偏重于城市,现在则到了该向农村倾斜的时候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应当放在农村的发展上。必须加快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农村经济结构全面升级,逐步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新农业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收入增长开辟新的途径,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工农、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落实好中央的支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党会发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材料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