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探索中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项艰巨、复杂和长期性的事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资本主义旧制度仍将包围着社会主义新制度,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面临的处境和风险,积极探索发展社会主义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并没有固定和统一的模式,必须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面对苏联模式的失败,一些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强调,要建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越南共产党表示,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给越南带来真正的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并认为,越南尚处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初级阶段”,一定要努力探索适合越南国情的发展道路。朝鲜劳动党表示,朝鲜社会主义是“基于主体思想的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是“切实体现了人的本质要求的最优越的社会主义”。老挝人民革命党强调,老挝目前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准备阶段,即仍处在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制度,为逐步进入社会主义创造基本条件的历史阶段,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根据老挝的实际情况,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古巴共产党强调,要从古巴具体国情和地缘政治条件出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战略和经验,努力建设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俄罗斯共产党主张,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映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探索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印度共产党(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统一的模式,要根据印度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和多种姓等特点,把马列主义原理运用于印度的实际,寻找一条印度模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西欧共产党出现多元变化的态势,其中,葡萄牙共产党、希腊共产党、德国的共产党继续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共产党的先进性质;法国共产党、西班牙共产党、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则强调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把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在一起,认为社会主义不应是一种“制度”,而是向更公正的社会迈进的一个“进程”,主张“超越”资本主义,走民主变革的道路。一些拉美国家的共产党和左翼政党强调,要根据本国的特点和现实,建设新型的、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趋于务实,主张走对外开放的道路。冷战结束以后,各社会主义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开始实行改革调整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多数非执政的共产党认为,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不具备革命形势,只能通过合法斗争的形式争取向社会主义过渡,首要任务是争取人民民主。阿拉伯国家的共产党把“社会主义和阿拉伯统一”作为党的目标,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斗争方式主要是和平方式。拉美地区一些曾经从事武装斗争的左翼政党,正在通过与政府谈判的方式争取更大程度地参与合法斗争。
各国共产党和左翼政党对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看法不尽相同,反映了它们在总的时代背景下所处的国情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不同,要实现的任务不同,因而它们也在进行着不同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这决定了多样化将是未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突出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在客观上必将有利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复兴。
四、在阴霾中高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红旗。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成功地获得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中国人民曾经为此进行了半个世纪的艰难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经历过多次曲折,甚至付出过沉重的代价,才最终开始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正确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邓小平同志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精辟地、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他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升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首要任务的高度,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从而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社会主义应该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一最本质的属性。这一论断,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这么多年来,我们党对国情认识的一个最大收获,就是对我们的发展阶段作出了科学而准确的定位,即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总的说来,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成熟和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任务是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我们还注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我们还将“三个是否有利于”作为决定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三)关于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究竟怎样,一直是我们倍感困惑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过长期的论争和反复的探索。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重要论断,使我们突破了计划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认识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机制是社会化生产中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1992年10月,我们党的十四大明确确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而解决了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根据客观形势的要求,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提出的最新治国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它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基石。(五)关于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所谓精神文明建设,它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还会变质。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决不能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也不能先抓物质文明,后抓精神文明;更不能以削弱甚至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健康发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党会发言从东欧剧变谈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及前途(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