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转变观念,因地制宜发展民营经济是苏州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子
随着苏州经济的迅速发展,苏州人又积极转变观念,因地制宜发展民营经济,加速了苏州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了共同富裕。苏州人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气魄,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路,“遇到绿灯加速跑,遇到黄灯赶快跑,遇到红灯绕道跑。”他们没有局限在一些生搬硬套的框条上,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带头办企业,且必须拥有自己的企业。如苏州市某镇原来是一个地方偏僻、经济比较落实后的乡镇,为加快发展,他们结合本地区的实际,从办农业转到办工业上,走工业化强镇的道路,提出了“跳出自己看自己,跳出自己看大家”、“不靠老外靠老乡,不靠外人靠本地人,不靠国家靠党员个人”的发展理念,坚持立足自己走自己的路,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到2004年,该镇的工业销售额就已到70亿元人民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000元人民币,是江苏省的第一位。他们发展民营企业的方法是:“双带”即领导干部带头、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搞企业。要求有了企业才能当干部。考核干部主要是4个指标:以交税、用电、用地、投入的多少论英雄。用他们自己的话讲:“官场上见不到党员干部,市场上到处都是党员干部。璜泾镇每6人中有1人是老板,领导干部是董事长。”“看到党员看到1个企业,通过党员干部创业带动推进农民创业。” “种地只能活命,工业才能致富”、 “当代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体现就是要把自己的钱投资到办企业中去”等。苏州太仓市因地制宜,坚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走出了自己发展民营经济的路子,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党员干部作用的全面发挥。
(三)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吸引台商、外商投资的前提
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是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典范,该园区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不但规模大、发展空间足,而且设计的档次高、创新意识强。该园区突出了“以人为本”理念、注重了生活和环境质量。苏州工业园区的环境营造是从基础设施建设起步的。为了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苏州开发区探索了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自费开发”,一次规划、滚动推进的“巧开发”,吸引外商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引凤筑巢”,尝试股票上市和借壳上市的“资本运作”等各种筹资渠道,确保了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并完善了商贸等生活设施和医院、学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外商“安居乐业”。学习考察中,我们还注意到苏州各地注重在土地批租上让利招商。苏州工业园区工业用地开发成本每亩20多万元,但他们一般仅以12—13万元批租。前瞻性地盯住未来税收和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以低价土地、低税收吸引外商投资。
(四)优良的服务环境是吸引台商、外商投资的优势
在加快基础设施、功能设施建设,提高经济发展承载能力的同时,苏州各地还十分注重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努力打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服务品牌,以服务见长,以服务取胜,营造综合环境的新优势。在苏州,所有职能部门都绝对不对投资者说“不”,“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开发区内通过清理整顿规范各种规费收取,大大削减了收费项目、降低了收费标准。项目审批制度也进行了大力改革,大大提高了外商办事效率,也赢得了信誉。由于对当地投资环境、政策、人员素质有了较高的满意度和信誉度,外商们发挥最大热情,不遗余力地向外推荐苏州,纷纷介绍自己的关联企业前来考察投资,取得了“以商引商”,“以外引外”的葡萄串效应。
(五)强大的引资合力是苏州招商引资成功的重要因素
苏州市把招商引资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领导身体力行,各部门协调配合,专业招商人员全力以赴,形成了上下结合、条块配合、举全市之力的招商引资工作格局。各职部门主动放权,简化手续,在办理审批手续时,不拖不推,能快则快,努力创造条件,主动为外商提供良好服务。苏州全市上下凝聚了一股招商引资的巨大热情和力量,这是推动苏州园区经济不断上新水平的重要因素。苏州各地在招商引资方式上,还特别注重充分利用产业的集聚效应,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活动。如近年来昆山积极把握台湾产业资本外移的良机,紧扣电子信息产品配套加工这一环节,积极吸引电子信息产商将加工点或采购点设在昆山,走出一条大中小企业配合、上下游联动的发展路子。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学习材料在前进中学习别人,在学习中发展自己(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