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必然要求“三个文明”协调发展。首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求“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必然要求把经济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其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要求“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剥削是私有制的产物,我们不仅要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还要消灭剥削思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同传统的私有制和传统的私有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最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也要求“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我们不仅要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加充实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且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加切实的政治生活保障和更加优良的精神文化生活资料。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人民全面富裕起来。
3.“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把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总体小康生活水平的实现,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势必会要求向精神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发展,这就必然要求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要求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经济越发展,物质生活水平越高,人们对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也会越来越强,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就更加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全面分析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新时代要求提出的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1.“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追求的目标。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就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一直在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明确了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要实现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三位一体,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五大又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在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积极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推进现代化事业。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基本目标,认为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文明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学习材料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性(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