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自觉地协调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使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和谐相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种干扰、摩擦、内耗最大限度的减少,使“历史的合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觉地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自觉的实践“五个统筹”,自觉的发挥整合社会的功能,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统一,使社会协调发展,使社会健康、有序的运行。为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注重社会公平。要自觉建立各种社会规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深人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价值原则和真理原则的统一
价值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它是人的认识所应把握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同时也是指引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社会是人创造并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服务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都是人的多样化本质的社会延伸,也是为了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并为人提供多样化发展的舞台。因此,社会生活的内容和价值取向应该是全而而协调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协调性要求社会的诸多领域,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以保持社会的整体和谐。根源于价值取向上的分歧,会使社会的领域,部门产生矛盾与冲突,包括观念上的、行为上的及物质利益层面上的。为使思想观念上达到统一与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一真理原则作为价值取向的指导,来统一、协调各种价值取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营造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完善各项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它内在的包含了真理原则的要求,体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执政党执政的规律,反映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两个方面,两者构成了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社会进步是人的发展的客观前提;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手段和动力”。
人的全而发展主要涉及两个方而的内容,一是每个人的各种素质之间协调、全面发展,二是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协调。从操作性的角度看,促进每个人各种素质之间的全面发展,就是使每个人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利益,就是要体现“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切实保障公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而的权利。“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热情,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体人民、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氛围,促成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和谐统一,必将极大地激发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热情,必将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必将极大地促进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学习材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材料(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