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社会进化规律”;而列宁、毛泽东等领导的革命运动顺应了这个规律才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假如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团队没有通透马克思主义中的规律性东西,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就没有的正确实践活动,可能转化为农民起义,也可能转化为资(中)产阶级革命,而不是“后无产阶级化”的、落实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劳动主权”革命。
2.体制进化规律
◎畜牧业产业革命:奴隶主领导社会革命~建立奴隶私有制体制。
◎农业产业革命初期:奴隶解放~新生农民建立土地私有制体制。
◎农业产业革命中期:封建主领导社会革命~建立土地分封制体制。
◎农业产业革命后期:帝王进行体制改革~建立封建帝国体制(天下之滨,莫非王土)。
◎工业产业革命初期:资产阶级领导资本主义社会革命~建立起资本私有制体制。
◎工业产业革命中期:①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体制改革~建立起两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资本股份制体制;②无产阶级领导社会革命~建立起资本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
◎工业产业革命后期:①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体制改革~建立资本帝国体制;②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体制改革~建立以资本国有制为主的混合所有制体制。
◎信息产业革命初期:①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体制改革~建立资本与期权混合的所有制体制;②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体制改革~建立劳动力私有制体制。
我们从以上历史事实中发现了“体制进化规律”,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点:
(1)每一个生产力要素的私有性质,不可能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就能够一次性地全部转化成为公有性质的,而是经过一次次不同的产业革命逐次转化成为非私有性质的。只有到了信息产业革命的后期即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劳动力的私有性质才能转化为公有性质的。
(2)产业革命与社会革命是互动的,两者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科学技术的积累爆发产业革命,不同阶级领导的社会革命所建立的不同所有制体制,是为了维护产业革命的成果及本统治阶级的利益。人类不同国家发展的总方向是一致的,只是其社会进步的历史阶段及其统治特质不同而已。
假如没有通透“体制进化规律”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就不可能有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实践活动。
3.行政权力下移规律
◎农业产业革命,通过武力争夺具有垄断性质的皇权(没有民主)。
◎工业产业革命,通过民选来竞争最高核心岗位的执政权(追求民主)。
◎信息产业革命,通过有序竞争使“引领人”服务于市、县、企事业等基层核心岗位的执政权(分享民主)。
到了信息时代,推动人类发展及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已经从上层最高的核心岗位,即垄断的皇权、竞选的执政权,下移到基层的一个个核心岗位上。以人为本,人民要求民主,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行政权力下移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是世界万物之首,引领人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之统领;对引领人的科学配置,是民主化之精髓;以市、县、企业、事业等基层核心岗位为基础,对引领人实行组织化管理,在有序竞争中凝聚引领人、淘汰落伍者。各单位的“劳动主权”、行政管理权和中介权,在各单位党组织的政治纲领统帅下,形成了目标一致、利益与共,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自动制衡态势;原先的腐败、贫富两极分化和失业等问题,会因抓住了引领人配置这个核心统领之纲都全部迎刃而解了;从而营造出一个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假如没有通透“行政权力下移规律”进行党内及社会民主化建设,就不可能有主次、有分寸的领导人民依序完成民主化的进程,只能往返于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的仿民主的徒劳中。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学习材料探索新中国发展模式(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