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与自然的和谐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向人类提出了挑战。人和自然的关系形成“相煎何太急”的局势,呈现紧张失衡的状态。环境恶化呼唤环境伦理,也向教育提出了挑战。
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价值问题。正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根本价值观的问题—土产生了危机,才导致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走出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人控制和主宰自然的思维方式,运用整体主义的视野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今天,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根本任务是要学会与自然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与“交往”,这是一种生态伦理观。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文件,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向”。作为有丰富传统的中国,不能放弃传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教育观念现代化应依循自己的文化传统,把人与自然共生的思想统摄起来,形成新的教育观。
五、个人与社会的融合
在社会管理体制上重视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技术效率和计划性,一方面提高了社会效率,另一方面也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得机械和僵化,个人变得缺乏批判性和创新意识,人际间合作、理解、关爱、同情、友谊日渐衰微。
人的根本属性之一是社会性。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中每一个个体成员个性不断得到尊重、完善与提升的过程。教育方法首先着眼于个体而非群体,真正目的是要将每一个个体塑造成为群体中的和谐因子,教育中的主体价值只是作为实现社会价值的途径和手段而被承认,并不具备完善独特个性的品质。全球化发展趋势要求主体以亢奋的心态、紧张的节奏去担任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独特角色。因此,唤醒个体对生命价值的自觉意识、激扬持续创新的情感力量,成为主体教育的关键所在。
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世界是一个包括自然、人类及其思维的有机整体,相应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构成完整的统一的人类科学体系,对世界的理解、探索和描述是它们的共同本质和任务。由于历史的原因,科学被人为地分为自然和人文社会两大部分,作为整体的知识也被分割成许多互不相关的专业和学科。在教育中的表现,便是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分离,强调分科教育,忽视知识整合,相互间缺乏沟通与合作。这必将严重妨碍、制约、损害以至扼杀人的思维的整体发展。在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氛围下,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认识产生了偏颇,以为“科教兴国”就是只要重视科技教育,重视科技教育又被理解为加强理科知识的教育,因而教育越来越走向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教育要适应培养新时期既具有高科技知识,又具有高情操素养的人的需要,必须在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进行创造性转换的基础上,实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这种整合应该是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教育价值上,它必须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与以个人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的统一,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境界,培养健全的人格以求人类精神的至善至美;在教育目标上,必须力求实现提升人性与提高人的总体能力的统一,使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各项素质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发展,最大限度地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内容上,把传递科学知识与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结合起来。
教育观念现代化是一个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扬弃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也是使教育观念适应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教育观念作为一个目标其本身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观念现代化,要充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活的灵魂和吸收世界最优秀的文化成果,才能真正实现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完美统一。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学习材料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范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