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种两维视野来分析中国经验,我们就能知道,“中国经验”或“本土经验”,只有用世界眼光加以总结,才有价值和意义;只有用世界眼光加以提炼,才能运用和推广。“只有本土化,才能国际化”,其前提是有世界眼光。不能超越本土的本土化是狭隘的、单极思维的本土化,是没有前途的,只有立足本土、又超越本土的本土化,才是真正的、两维视野的本土化,是有广阔前景的。而世界眼光也只有不断用本土经验加以丰富、充实,不断对本土经验进行概括、提炼,才能成为不断激活本土经验的新的灵感,不断提供分析本土经验的新的视角。总之,中国社会学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把本土性与国际性、本土特质和世界眼光结合起来,沿着前辈开辟的“立足现实,开发传统,借鉴国外,创造特色”的轨迹,以顶天立地的精神,创造自己更加美好的明天。
小结
上述对科学性与价值性、经验性与理论性、建设性与批判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本土性与国际性的正确把握,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因此,我们对中国社会学成熟性的追求也不会停止。因为停止追求,意味着正确把握会这样那样让位于片面把握、错误把握。
要正确把握上述这些关系,要避免走极端,片面强调一个方面,错误就不可避免。它们既有“非此即彼”的一面,又有“亦此亦彼”的一面,这就是这些成对范畴的辩证性。忽视这些成对范畴的辨证本性,中国社会学就不可能健康成长,不断走向成熟。同样,我们在处理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和元问题——个人和社会关系问题时,在处理这一问题的丰富多彩的展开形式(即社会基本问题的设问形式)——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个人行动与社会结构、权益自主与权力规范、个人私欲与社会公益、个人个性与社会准则、自主行动与公共制导,以及这些设问形式在当代的丰富表现。如意义与支配(吉登斯)、生活世界与系统(哈贝马斯)、惯习与场域(布迪厄)、肉体与权力(福柯)等等,都不能忽视它们的辩证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黑格尔那里挽救了那种打破二元对立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指出:这样一来,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方面就恢复了。恩格斯把黑格尔“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称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按照这一伟大的基本思想,“人们对于还在不断流行的旧形而上学所不能克服的对立,即真理和谬误、善和恶、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对立也不再敬畏了”。
让我们以上述伟大的基本思想为指导,力求正确把握科学性与价值性、经验性与理论性、建设性与批判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本土性与国际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推进中国社会学不断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更加成熟,力求避免各种幼稚病。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学习材料中国社会学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