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担当了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中心、大气本底观测站网、大气成分观测站网、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能力建设核心成员,参与组织了临安、龙凤山本底站以及瓦里关本底台能力建设项目方案、23个大气成分站建设方案的编制等工作。
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框架下,她协助周秀骥院士和张小曳主任,主笔起草了“大气成分本底国家野外站申报指南和遴选办法”,提出站网布局、观测要素和仪器设备方案,完成站点勘察、设备选型、技术谈判等工作。还配合中国气象局科技司,调动大气成分中心科技人员加盟各申报台站,具体组织指导大气成分本底站的申报评审工作。工夫不负有心人,中国气象局推选的9个野外站,有6个通过了科技部专家组初评,3个通过了终评。
周凌晞是一位闲不住的科技工作者,近期,为加强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能力建设,周凌晞正在就实验室综合分析系统的设计、设备选型等积极开展工作。
三、以台为家,为瓦里关本底台的建设和发展,扩大其影响,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显著成绩。
1994年,瓦里关本底台的成立,揭开了我国全球大气本底业务观测的序幕。从那时起,十年来,周凌晞一直承担该台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工作,不畏站址偏远,环境严酷,每年都要去瓦里关,与台里同志同吃同住,认真解决现场测量、采样,设备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本底观测是一项极为严肃的科学工作,对于观测数据,周凌晞更是一丝不苟,为了做好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她放下科学指导的架子,没有一点知识分子“清高”的陋习,和台里同志们一起,逐条核对观测数据和原始记录。即使她不在瓦里关,只要台里仪器或数据出现问题,她也总是通过电话与台站人员商讨,不厌其烦、一一予以答复。
1996-2001期间,她曾公派赴加拿大大气环境局、芬兰气象局、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韩国气象厅等地开展合作,并在夏威夷MaunaLoa、北极Pallas等GAW全球基准站和其他区域本底站短期工作。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难能可贵的是,知识不私有,特别是把自己首先知道的信息公开,不独自占有。周凌晞就是这样,她在国外工作期间,依然一心念着瓦里关,只要自己了解到点点滴滴新的信息都及时转告瓦里关的同行们,以便瓦里关与世界接轨,同步发展。
1997年,周凌晞从加拿大带回气相色谱法一氧化碳观测设备及配套系统,自己在国外作的所有技术笔记毫无保留地让台里同行们转抄,并亲自安装、调试这套设备,培训台里观测人员。还查阅有关资料,指导台站人员自行制备原先依赖于国外进口的昂贵消耗品,为国家节省了不少资金。
1998年,瓦里关本底台屋顶大梁出现裂缝,周凌晞和同志们一起按规程精心却又迅捷地拆卸、包装、转移观测仪器设备。待二楼工程改造完成后,在她和其他专家指导下,重新安装、调试仪器系统,及时地恢复了观测工作。
在瓦里关建台十周年之际,心系瓦里关的周凌晞,出任第一副主编,具体组织并主笔撰写、校对、审核了《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进展总结报告(1994~2004)》,(已由气象出版社出版),对这个我国大气本底观测网的核心台站、科技部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WMO全球基准站之一、欧亚大陆腹地惟一的大陆型全球基准站十年来的工作,做了科学总结,显示瓦里关已迈入世界一流本底台站的行列。今年8月,作为主要成员之一,她又具体承办了在青海西宁召开的“大气本底观测国际研讨会暨瓦里关本底台十周年纪念会”,再次使瓦里关的十年成绩向世界作了展示。
四、科研管理两不误,在紧张有序中,妥善安排时间,在科研上同样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得到了国际公认。
周凌晞的研究领域涉及大气成分本底观测、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大气化学、碳循环、全球变化等。2001年以来,以第1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包括国际著名SCI期刊美国“GlobalBiogeochemicalCycles”、美国“GeochimicaetCosmochimicaActa”、瑞典“TellusB”、英国“AtmosphericEnvironment”等,均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为第1单位),20余次出席各类国际、全国性学术会议,通过多种形式交流研究成果。还代表中国气象局参加每2年1次由WMO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共同召集的二氧化碳及相关微量成分测量技术专家会议,主笔提交中国国家报告(WMO正式出版的技术报告系列收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个人事迹气象局先进工作者个人事迹(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