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义和庄乡苑庄村的肉鸭养殖业快速兴起促民增收这一典型事例,可以看出,面对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农民只有积极应对,尽快解决三方面问题,加速观念的转变,才能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大显身手,有所作为。
一、只有破解农民的思想障碍,提升农民素质,帮助农民树立起市场农业、动态农业的观念,把农民从传统种植模式中解脱出来,才能快速发动农民增收的“火花塞”。思想是行动的行导。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想富、盼富的思想已经形成,但是市场农业和动态农业的观念还没真正地确立起来。主要表现为:素质还不够高、胆子还不够大、思路还不够宽、办法还不够多,缺乏闯市场、上项目、求发展的气魄和实招。要实现农民快速增收,我们的各级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应该帮助农民研究市场,加快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升。采取信息入户、科技入户、培训入户、典型带动、能人带动等一系列举措,使农民从传统的两大茬种植中解脱出来,从过去小打小闹中解脱出来,从盲目的“跟风”性生产中解脱了来。引导农民认真研究市场变化,尽快适应市场需求,树立新型的市场发展观,找准自身发展与市场变化的最佳结合点,发展特色规模种植、养殖。苑庄村之所以在短期内使小产业做成致富大文章,就是在政府引导、典型带路、能人带动下,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中找准了发展定位,融入到市场经济当中,从而促成了肉鸭养殖业的快速兴起,实现了稳步增收。
二、只有抓住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建设这些关键环节,构筑起稳固的产业化发展链条,化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才能切实抓牢农民增收的“牛鼻子”。当前,致富产业发展缓慢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发展规模小,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中介服务,不能构筑稳固的产销经营链条。苑庄村构筑肉鸭养殖产业的发展链条,促动地方经济的成功实践,就启示我们推动农民增收,需要扶持大批这样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从而构筑起稳筑的产业链条。我们的党委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具体可以用“四环连动”来概括。一是政策引导“扶”龙头和中介。要出台和落实一系列惠农政策,扶持能人、企业上项目,建龙头和中介组织,帮助他们破解资金、土地等这些制约瓶颈,特别是财政、信贷和土地部门应克服“风险”、“惜贷”和“保守”思想,加大对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二是拓宽渠道“建”龙头和中介。各级各部门都应该积极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广开渠道吸引资金,吸引项目,特别是抓住“三资”积极介入农业的机遇,抓紧建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提升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档次。三是整合资源“壮”龙头和中介。各级各部门应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业企业通过资产联合、兼并、收购等形式,整合资源,进行低成本扩张,旨在提升龙头和中介组织的竞争力。四是提高素质“强”龙头和中介。各级各部门应该经常性地组织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经营者进行学习、外出参观、交流研讨,提高他们的素质,培育一批有头脑、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提高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管理水平。
三、只有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努力提升执政能力,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做到解民所难、帮民所需,才能真正充当农民增收的“助跑器”。中央、省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给农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真正体现我们各级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真正做到“为民、亲民、爱民、惠民”,真正让农民快速增收、长期得到实惠,这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并加以落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尽快改变执政理念,快速实现“两个角色的转变”。一是快速从“命令型”管理向“引导型”管理转变。彻底改变过去“想当然”和“指手划脚”的陋习,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真正需要什么?明确我们自己应该怎么作?作群众致富增收的引路人,为群众指清方向,帮助群众化解难题。二是快速从“给政策”向“抓落实”转变。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只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前提,最关键的是因地制宜抓好落实。现在老百姓埋怨,党的惠农政策很好,但基层执行起来就会缩水、打折扣。为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基层党委、政府就要用足、用活党的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发挥政策在促农增收中的最大效应。不能只将政策停留在会议里,停留在文件上,要真真正正的抓好落实,才能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才能使农业生产的效益不断提高,才能使农民真正的获利增收。义和庄乡党委、政府从转变职能入手,通过市场调查,帮助当地农民提供科学准确的致富信息,通过带领大参观、大发动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广大农民树立起了市场农业、动态农业的观念,通过多方筹划运作,帮助农民融通资金,提供技术,最大限度的支持这一致富产业的发展,真正体现了执政为民这一理念,值得各级各部门学习和借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调研报告农民致富增收的文章从何处落笔(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