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灾后工作的落脚点要放在发展上。受灾就是一次机遇,是灾区经济全面调整和大发展的机会。重点要抓好结构调整和水平提高。灾后也是科技推广的最好时期。如寿县当年灾后秋种缺种子,由政府负责提供,全部实现了良种化;由于水灾,当年耕牛大量死亡,又为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创造了条件。灾后,群众对党和政府更加信赖,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面对面指导生产,农民容易接受。总之,灾后重建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精心组织,不搞简单复制型恢复,真正把重建后的抗灾能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农民容易接受。总之,灾后重建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精心组织,不搞简单复制型恢复,真正把重建后的抗灾能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ƒ 五、灾后灾民生活得到了保证
大水给寿县人民带来了来顶之灾,全县几十万灾民无家可归,几十万灾民严重缺粮。面对困难以及将来临的雨雪关、春节关和春荒关,县委、县政府把安排灾民生活、确保灾民安全度过“三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做到了“四个确保”。
一是确保灾民有饭吃。1991年6月至1992年5月,全县共发放救灾粮6833.94万公斤,保证灾民每人每天至少有1斤口粮;下拨救灾煤7010吨,安排钱煤配套款218 万元,保证灾民不断炊。
二是确保灾民有衣穿。全县共发放衣物95万件,其中棉衣21万件,棉被4万床,重点是五保户、军烈属、特困户和“三光户”,保证了灾民有过冬棉衣和过冬棉被。
三是确保灾民有房住。1991年9月底前,投资3186万元建起过冬庵棚10.6万间;同时开展建房试点,建造17处3500间两层楼房。1991年底,建成永久性房屋2.71万间,安排灾民1.44万户。
四是确保灾民有病能医。全县设立56个医疗点,组织87个医疗队和350个消毒小组深入灾区治病发药, 监测疫情病情,保证灾民有稳定的情绪和足够的体力,搞好生产自救,确保了大灾之年无大疫。
六、灾后恢复和发展进展顺利
大水过后,寿县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团结起来,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抗洪精神,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以满腔的建设热情,去重建美好的家园,去谱写振兴寿县的创业之歌。提出了:一年医治创伤,两年恢复元气,三年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建设目标。
按此目标,寿县当年就打了“五场硬仗”。一是作物补种硬仗。从7月2日至8月5日,及时补种各类作物35万亩;二是秋种硬仗。战胜百日无雨的严重干旱,播种小麦90万亩,油菜67万亩,为来年午季丰收打下了基础;三是工业复产硬仗。用3个月时间,通过自力更生,使全县254个因灾停产的县办工业企业及乡镇企业全部恢复生产;四是水利冬修硬仗。从10月至来年2月用5个月时间,出工30万人,投入劳动积累工1200万个,完成土石方1100万立方米,及时修复水毁水利工程4640处;五是水毁设施恢复硬仗。及时修复水毁的教育、交通、通讯、电力、广播等方面的水毁设施,共修复和新盖校舍8000余间,使118 所水毁的中小学于9月1日都按时开学。修复水毁公路313条512.3公里。架设电力线杆5283根,广播线杆5992根,供电恢复正常,广播重新接通。仅用8 个月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灾后恢复,医治了水灾的创伤。
此后,寿县紧紧抓住“八五”期间有利的发展机遇,立足县情,深刻反思,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到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991年的4.5亿元增加到28亿元,年递增24.8%。财政收入逐年大幅度增长,1993年甩掉“讨饭型”财政帽子,1994年消化历年赤字实现收支平衡,1995年成为亿元财政县,1998年财政收入达到2.3亿元,比1992年增长6.7倍,年递增31.6%,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3 年的3.7%,提高到1997年的8.2%,位列全省第14位。农民人均收入由1991年的176元增长到1998年的1782元。 县级经济综合实力由全省41位上升到34位。贫困人口由1992年的65万人减少到1998年的5万人。“八五”期间, 成为寿县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此间,寿县重点抓了四个方面: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调研报告×县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6)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