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规范佛教院校的办学宗旨、制定好必修科(课)的教学大纲,逐步推进标准化教学
办学宗旨是办学的灵魂。办学宗旨必须充分体现培养目的。在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里,僧才的标准大体是:坚持爱国爱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有较高的佛学造诣、有一定的外语口头和书面翻译能力、道风纯正、重个人修持、能遵纪守法、能担荷弘法利生如来家业等,这些主要内容应该在办学宗旨中有所反映。
编写各科教学大纲是办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大纲必须是一科一纲,在佛教院校确开设的必修课中必须由专业人员编写教学大纲,其内容是开设的课程在规定的教学课时中,学僧的水平必须达到什么程度的具体描述,这既是对学僧在学习期间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任课教师(法师)在规定的时间内的教学标准要求。各科教学大纲草案经院务会议修改,调整通过后,由任课教师(法师)具体组织落实,待该科(课程)教与学结束经考核后,可作为任课教师(法师)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制定和不断完善同办学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佛教院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保证
按照一般规律,院校的基本规章制度针对不同群体有三类。一类是针对办学管理层的。主要是院校工作制度,院务会议制度、教务会议制度、教研室(组)工作制度等。另一类是针对任课教师的,其基本规章制度是教学工作制度、请假制度、考勤制度、调课制度、考试和阅卷制度、班主任(监学)工作制度等。再一类是针对学僧的。主要是学僧守则(寺院常住共约的部分内容)、请销假制度、奖罚制度、课堂制度等。以上这些基本规章制度每年须经院务会议重新审查、修改和调整,以公示的形式发布,从而形成人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氛围。
三、结合各佛教院校的实际,明确学僧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行学分制,作为学僧能否顺利毕业的重要依据
由于佛教院校一般设在某一寺院内,大多数住持都兼任院长,由于汉传佛教宗派有别,其必修科和选修科各有所侧重和不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所开出的主要是一般情况下必修科目,其基础课主要是:时事政治(会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语文(高中及高中以上和古汉语)、外语(主要是英、日)、历史(中国、世界)、书法(含绘画)等。其佛学科目主要是:佛教史(中国、印度)、佛学概论、佛学仪轨、沙弥律仪、菩提道次第论、遗教三经等。学僧受戒后,主要开设四分律,佛教戒律学等。每门科目要确定合理的分值(及格即得分、不及格者不得分)。选修科一般采用公开出版的教材,如六祖坛经、印光大师文抄、中国禅学通史、中国佛教与唯识学,选修科的分值可低一些。对必修科和选修科的分值由和各佛教院校教务处初定,院务会议审定确定,记入总学分中。
四、合理评审论文,对论文的通过与否不要作为学僧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调研报告关于办好佛教院校的实践与思考(调研报告)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