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调研组通过抽查××、××、××、××四个镇2007年小学升初中考试成绩,发现有的镇考生语文科平均分为26分,及格率6.33%,数学科平均分为14.36分,及格率2.46%,四个镇的小学生考试及格率均在45%以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县的农村基础教育还相对薄弱。究其因,主要是2004年新课程改革实施后,部分校领导、教研员和教师对新课改认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学习、研究,对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理解不透,认为新课改就是减少学生的测验和作业,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测评工作没有建立起规范化、正常化的机制。许多农村中小学每个学期除了中段考和期末考试外,平时基本没有测验,甚至连作业都很少。各学校基本上没有对各学科各位教师的教学成绩和教学质量进行分析、评比、反馈,教科局也没有根据新课改后的新型教学模式制定相应的标准和目没有对各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监督、检查。
(四)学校的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机制。校长的管理理念、学校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对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但由于教科局对学校的管理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竞争激励机制,造成部分校长“等、靠、要”的惰性思想严重,不思学校的改革发展,没有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改善办学条件,致使一些学校的操场变成了晒谷场,一些学校的菁菁校园变成了猪狗牛羊的乐园。特别是部分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不规范、不到位,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五)教师职称评聘脱节,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目前我县尚有89名教师的职称只评未聘,由于评聘脱节,使一些教师认为有无职称一个样,直接影响了一些老师对教学和教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我县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是抓全员培训,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就全县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年轻教师多,35岁以下的有1038人,学科优秀教师不多,缺乏学科带头人)来讲,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也不够,按国家规定,教师的培训经费应占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2.5%,但目前我县仅为0.47%,比例过低。
(七)教育布局不够合理。××中学、××中学、××中学、××中学、××中学和县一小等学校,都存在班额过大、师资、课室、实验室、宿舍紧缺等问题,但在××、××等边远农村小学又存在生源稀少等现象,如×××小学配有2位教师,却仅有4名小学生;××小学作为一所完全小学,配有7位老师,但只有31名学生,而且其中四年级出现断层(即没有学生),农村教育布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合理,影响了教育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八)教科局教研室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好。在调研中,许多校领导和教师反映县教科局教研室没有针对课改后的新理念组织校本教研活动,没有对各学校教学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反馈、通报,也没有对各学科的教学开展交流学习等有实效的教研活动。
(九)全县高考成绩有所下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05——2007年我县参加高考人数分别为943人、1184人、1184人,本科第一批录取分别为128人、87人、56人,录取率分别为13.6%、7.3%、4.7%。据掌握的情况分析,高考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1、2003年我县开始实行高中扩招,扩招速度、规模居全省各市县重点中学之最,特别是实行高中免费入学后,高中学生从2003年的1730人猛增至2007年的3108人,各班的平均班额都在80人以上,给课堂教学和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但扩招不仅满足了部分初中毕业生继续求学的愿望,而且也降低了青少年的犯罪率,社会效果是十分明显的。2、高一优秀生源少。以2007年秋季高一招生为例,新生录取分数汉族生为36分(××市录取分数为58分),少数民族生为28分(××县录取分数为31分),70分以上的成绩优秀生仅有80人。据统计,××中学近三年高一新生的优秀平均率仅为10%,合格率只有25%,且每年全县中招考试的前20名都被省属重点中学录取,其他接近省属学校录取分数线的部分优秀学生也择校到省属学校就读,高中拔尖学生留在县中学就读的极少。3、没有针对高考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调研报告政协关于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